六月的阿斯塔纳,夏意渐浓。一场意义非凡的国际盛会吸引了全球目光,几天前,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此圆满落幕。两年前,首届中国—中亚峰会“落子”西安,开启中国中亚关系新时代。两年后,中亚国家首次“接棒”,六国领导人再次齐聚,为区域合作擘画新蓝图。在第二届峰会成果的辉映下,中国—中亚合作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传播大会及系列活动于2025年6月21日正式启幕。这场由新华通讯社、哈萨克斯坦总统广播电视总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华电集团联合主办,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及世界知识出版社协办的活动,以“融媒聚智 共谱中国中亚合作新篇章”为主题,成为贯彻落实峰会精神、践行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注脚。
峰会引领:为互联互通锚定方向
从2013年哈萨克斯坦成为“一带一路”首倡之地,到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正式成立元首会晤机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始终沿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轨迹稳步前行。本届峰会最突出的亮点是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中亚精神”。“我们的合作根植于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巩固于建交30多年的团结互信,发展于新时代以来的开放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发言中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不仅彰显了中国对中亚伙伴的高度重视,更以战略眼光为互联互通合作注入新动能。
首届峰会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已实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全覆盖”,双边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架构,为互联互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过去几年,中亚国家在努力推进自身特色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时,积极寻求战略自主、践行平衡外交,值得被尊重、被理解。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互利合作,并且进行了C5+1这样的机制化创新,也是顺应中亚国家战略调整方向之举。”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邱小琪在发言中谈到。无论是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资源血脉”的稳定运行,还是中欧班列将中亚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的历史性跨越,都印证了机制化合作的强大生命力。正如吉尔吉斯斯坦的扎帕罗夫总统所说,中吉乌铁路项目不仅是条运输走廊,还是连接东西方国家的战略桥梁。让内陆国拥有了“通往海洋的道路”,这正是峰会成果转化为务实合作的鲜活案例。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 邱小琪)
多维联通:铺就繁荣发展之路
中国与中亚的互联互通早已超越基础设施的物理联通,形成了经济、文化、民心的全方位交融。
自2013年以来,中国对中亚基建投资占比超60%,双西公路、瓦亚铁路等项目让区域交通网络不断加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李自国给出一组数据,2024年,中亚班列开行近1.2万列,发送88万标箱货物,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这条“钢铁走廊”不仅畅通了贸易,更让中国西部从开放末梢变为前沿。截至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总额达948亿美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5.8%。从哈萨克斯坦驼奶粉、乌兹别克斯坦樱桃进入中国“绿色通道”,到哈国企业入驻中国电商平台,贸易便利化措施让两国市场深度融合。
(中国—中亚机制秘书长 孙炜东)
在努力推进交通、能源、贸易、网络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同时,也大力促进人心相通。5月29日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从西安始发,去年中哈人员往来超来120万人次。文化年、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人文项目,让“懂中文”成为中亚新时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信息网董事长艾娜·扎达别克在交流中特别提到,哈萨克斯坦国家信息网通过数字平台和AI技术创新推动与中国及中亚国家的媒体合作,重点开展文化交流、历史项目与文学翻译等联合倡议,并在此次论坛期间与新华社签署备忘录,以此深化伙伴关系,为中国和中亚国家人文互联互通注入了新的动力。
(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王世廷)
面向未来:在变局中开拓新局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中亚的互联互通合作更显战略价值。中国—中亚机制秘书长孙炜东表示,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中亚各国渴望发展交通,渴望离大海“更近”、离港口“更近”,融入全球大市场。中国和中亚国家发展理念契合,可以为促进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中亚贡献”。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开创地区繁荣、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由之路。邱小琪副会长也提到,我们所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等层面的活动都离不开百年变局的时代背景,中国—中亚国家关系的调整或者说重塑也不会例外。更进一步讲,当地区冲突四起、地缘政治回潮,当一些国家推动大国战略竞争重返国际政治舞台中心,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面临被撕裂的危险,当联合国等多边机构陷入失效、全球治理陷入失能,处于“欧亚十字路口”的中亚国家会作何选择?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会受到何种影响?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那么,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热潮中,为何中亚是突破最丰、进展最快、实效最显的方向之一?外交学院党委书记王世廷也给出了坚定的答案: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合作超越狭隘的地缘政治观念,真正把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置于优先,破除了长期以来束缚合作的根本性障碍。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 李自国)
首试协同:共筑合作新引擎
此次“丝路融通”中国—中亚合作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传播大会分论坛是新华社外事局与世界知识出版社联合在国外举办会展活动的首次尝试。两家单位分别依托权威的国际传播能力与深厚的学术资源,将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智库的研究力、引导力有机结合,不仅为论坛活动注入专业力量,更探索出一条“媒体+智库”的国际传播新路径。
凝聚中外智慧,激荡合作共识。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促进地区互联互通,共建中国—中亚繁荣家园”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论坛形成的共识,如深化数字丝路建设、推动传统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完善多式联运体系等,与峰会提出的“拓展合作新领域”“打造绿色低碳增长点”等方向高度契合。第二届峰会开启了“区域合作的黄金时代”,而此次论坛则是这一时代中,以互联互通为画笔,共同绘制繁荣家园的生动实践。这种从实践总结到理论升华的互动,既是对“融媒聚智”主题的生动诠释,也为中国—中亚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范式。
尾声
从西安古城的驼铃悠扬,到阿斯塔纳峰会的共识凝聚,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和中亚五国元首共同在中国—中亚友谊林种下6棵石榴树。两年过去,这份友谊早已繁花满枝、清香四溢。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相信中国与中亚国家必将携手向前,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